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2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7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9年   1篇
  1968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了解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猪(Sus scrofa)的分布及活动节律,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我们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其进行了网格化监测。在千顷塘和龙塘山区域总计布设109个红外相机监测点,共计调查39 240个相机日。结果表明,在千顷塘区域,野猪倾向于在落叶阔叶林(拍摄率5.33 ±5.64)和针阔混交林(3.75 ±3.46)活动,而在龙塘山区域,则倾向于针阔混交林(4.32 ±5.21);千顷塘与龙塘山区域野猪各月间的日活动差异指数α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 < 0.01),冬季的α值高于其他季节;昼行性指数β的平均值分别为0.870和0.768,显著高于理论值13/24(P < 0.01),表明清凉峰的野猪种群具有明显的昼行性特征,且在冬季的活动时间分配较之其他季节更不均匀。通过核密度估计法分析不同季节野猪的日活动节律发现,保护区内野猪春季有晨昏两个活动高峰(08:00-10:00、17:00-19:00),冬季活动高峰出现在午后(13:00-17:00),其他季节无明显活动高峰。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野猪华南亚种生态习性的认知,为保护区的野生动物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2.
李小兰  郝兰兰  张帆  王鸿 《西北植物学报》2022,42(12):1981-1990
基于‘丁家坝李光桃’抗寒转录组数据,采用RT PCR技术克隆桃4 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基因(Pp4CL2),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转化模式植物拟南芥和烟草的抗寒分析,以解析‘丁家坝李光桃’的抗寒机制。结果显示:(1)成功克隆获得桃Pp4CL2基因(登录号:LOC18792923),其cDNA序列为1 635 bp,编码544个氨基酸残基,具有4CL基因家族保守结构域。(2)二级结构分析显示,Pp4CL2蛋白由4种状态的二级结构组成,其中α螺旋占30.51%、β 折叠占7.35%、不规则卷曲及延伸链分别占41.54%和20.59%。(3)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Pp4CL2基因上游启动子区含有光、低温以及多种激素响应元件。(4)序列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桃Pp4CL2与杏(Prunus armeniaca)、欧洲甜樱桃(Prunus avium)和梅(Prunus mume)的蛋白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9.08%、97.98%和96.14%。(5)成功构建转化载体Pp4CL2 pRI101,对拟南芥和烟草进行遗传转化并通过PCR鉴定获得转基因拟南芥和烟草。(6)与野生型相比,低温胁迫下转基因拟南芥和烟草的Pp4CL2基因相对表达量高,受冷害程度轻,具有更高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对低温具有更强的耐受性。研究表明,过表达Pp4CL2基因可增强植物对低温的耐受性,推测Pp4CL2基因在‘丁家坝李光桃’响应低温胁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3.
王剀  吕植桐  王健  齐硕  车静 《生物多样性》2022,30(4):21326-160
云南省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省份, 其详实的物种本底资料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实体标本, 汇总编制了云南省现生、原生爬行动物更新名录。截至2021年12月31日, 云南省记录爬行动物25科82属235种, 其中龟鳖目4科12属16种, 有鳞目蜥蜴亚目6科20属72种, 蛇亚目15科50属147种。较《云南两栖爬行动物》确认新增82种, 存疑收录21种, 移除23种。基于先前云南省爬行动物区划和更新后的物种分布信息, 将云南省爬行动物地理分为6个动物地理区, 即滇西北横断山区、滇西山地区、滇南山地区、滇东南山地区、滇中高原区以及滇东北山地区; 其中滇西北横断山区、滇西山地区、滇中高原区和滇东南山地区的范围与先前研究相比有所调整。结合调整后的爬行动物地理区划, 对物种分布、物种特有性、受威胁状况等给出了统计结果。云南省爬行动物特有物种、国内仅见于云南的非特有物种数量较多, 受威胁等级高。建议今后继续加大分类学研究投入, 对滇西北、滇中特有爬行动物分布集中的区域积极开展栖息地保护工作, 同时在最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基础上, 定期组织专家研讨, 对《云南省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名录》提出更新建议。  相似文献   
64.
For the first time, microsatellite loci were used to study the genetic structure in Alectoris chukar cypriotes. Four of the ten tested microsatellite loci were found to be polymorphic in 33 individuals from four regions of Cyprus. The differentiation test between all the pairs of samples gave non-differentiation exact P values in every case (P>0.05). The posterior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n the number of source populations indicated only one population (P=0.977); also, a high Bayes factor value (130.020) was obtained. Posterior co-assignment probabilities (measures of similarity) for all pairs of individuals ranged from 0.984 to 1. The global FIS value was not found to be significant. A recent bottleneck of the Cypriot total partridge population is suggested and this is supported by a significant Wilcoxon test (P=0.031) under the Infinite Alleles Model (IAM) and shifted mode in the alleles frequencies distribut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ll the individuals studied belong to only one randomly mating (panmictic) population, with low genetic variation and evidence of recent 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 reduction (genetic bottleneck). A big hunting pressure exists on the island and about 200,000 captive-bred birds are released every year; these individuals are descendant from a small number of eggs collected in a small area of Cyprus in 1986 and this founder effect could explain the existence of a bottleneck and the low genetic variability.  相似文献   
65.
栽培稻与其野生近缘种的可交配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人工授粉方法研究栽培稻与二倍体和四倍体野生稻之间的可交配性.以栽培稻为对照,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同野生稻花粉在同一栽培种柱头上的萌发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栽培稻柱头上普通野生稻(AA)花粉萌发最好,与对照萌发情况相近.药用野生稻(CC)萌发差,表现为柱头上花粉附着量少,开始萌发时间迟,萌发量少,花粉管扭曲、缠绕、伸长慢等.四倍体野生稻未观察到有萌发现象.说明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亲缘关系近,可交配性好;药用野生稻与栽培稻可交配性差;四倍体野生稻与栽培稻可交配性极差.由此推断,转基因水稻与普通野生稻通过花粉途径发生基因漂移的可能性很大,而与药用野生稻和其他基因组野生稻发生基因漂移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66.
不同寄主植物对山楂叶螨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李定旭  侯月利  沈佐锐 《生态学报》2005,25(7):1562-1569
室内采用叶碟饲养的方法研究了苹果、桃、李、樱桃和杏等不同果树对山楂叶螨Tetrancychusvienensis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李树上山楂叶螨的发育历期短、生殖力强、存活率高,rm值大,而在樱桃和杏树上该螨的发育历期长、生殖力弱、存活率低、rm值小。寄主转换试验结果表明,当山楂叶螨由苹果转移至樱桃和杏树时,其生长发育的历期显著延长,rm值大幅度降低;而由苹果转移至桃树和李树时,其生长发育的历期虽也有所延长,但差异不显著,rm值则明显降低。表明山楂叶螨对新寄主的适应因不同寄主而异,在桃和李上经历1代后即可适应,而在杏和樱桃上经历2代后才能适应新的寄主。  相似文献   
67.
黑龙江省通河乌龙狩猎场野猪冬季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王文  马建章  李健  王志平 《兽类学报》2005,25(4):407-409
野生动物食性的研究,在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基础理论意义。野猪(Sus scrofa)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有蹄类动物。国内对野猪食性的报道,仅见综述性献(巫露平,1980;李振营和罗泽殉,1983;杨伯然,1984),野猪食性方面的研究尚未多见;国外对野猪食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食物组成的定量分析和食物营养质量的评价(Eriksson and Petrov,1995;Foumier-chambrillon et al.,1995;朝日念,1985)。因此,作从2000~2001年,分别在黑龙江省通河乌龙狩猎场收集粪样,利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方法并结合野外掘食痕迹对野猪冬季食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68.
浙江中部地区野榧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浙江中部地区被称为"野榧"的植物,并非指一种植物,而是三尖杉、南方红豆杉、粗榧和野生榧树等几种植物.同时介绍了它们的叶与果实的主要区别;指出这些重要野生植物资源应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69.
【目的】桃果实易受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侵染引起软腐病,导致果实采后腐烂损失严重。目前人工合成的化学杀菌剂是控制桃果实采后病害的主要方法,但长期使用容易带来食品安全隐患、病原菌抗药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通过研究生物源抑菌成分1-辛烯-3-醇对桃果实软腐病的控制作用,为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和控制采后桃果实软腐病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使用1-辛烯-3-醇熏蒸接种匍枝根霉(R.stolonifer)后的桃果实,对果实抗病相关基因表达和酶活性进行测定。通过离体试验,研究1-辛烯-3-醇熏蒸对匍枝根霉(R.stolonifer)菌丝和孢子的影响。【结果】55.80μg/mL 1-辛烯-3-醇熏蒸处理可以显著降低桃果实的发病率和病斑直径(P<0.05),提高几丁质酶(chitinase,CHI)和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GLU)的活性以及病程相关基因非表达子1(nonexpressor of 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 1,NPR1)、病程相关蛋白1(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 1,PR1)、CHIGLU的基因表达量。离体试验结果显示,1-辛烯-3-醇可抑制平板上匍枝根霉(R.stolonifer)菌丝的生长,使菌丝体细胞结构遭到破坏,同时显著降低麦角固醇含量(P<0.05),抑制孢囊孢子的萌发和芽管伸长,并通过破坏孢子的膜结构,引起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暴发与线粒体损伤。【结论】以上结果证实,1-辛烯-3-醇熏蒸处理不仅能直接破坏匍枝根霉(R.stolonifer)的菌丝与孢子,还可通过诱导桃果实的系统获得性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抑制采后软腐病的蔓延。  相似文献   
70.
Forty‐four parthenogenetic lineages of Myzus persicae s.l. (Sulzer) from tobacco crops and peach orchards located in various regions of Greece were examined to determine their response to the insecticide pymetrozine using leaf‐dip bio‐assay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phid has not developed resistance, as all lineages exhibited resistance factors bellow 6.0. In transmission experiments of potato virus Y (PVY) using a lineage of the tobacco‐adapted subspecies M. persicae nicotianae Blackman on tobacco plants, one foliar application with pymetrozine provided adequate protection for 7 days. Pymetrozine significantly reduced both virus acquisition and inoculation compared with the untreated control and the reduction was comparable to a mineral oil application. Thes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 advantage of incorporating pymetrozine as a compound of pest management strategies against M. persicae s.l. and for control of non‐persistent viruses, especially in crops such as tobacco because of the high selection pressure from neonicotinoids resulting in potential of resistance developing in aphid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